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附着在固体填料(载体)表面的好氧微生物膜(生物膜),在人工曝气提供充足氧气的条件下,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、氧化分解,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。
其核心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关键点:
-
微生物固定化(生物膜形成):
-
有机物吸附与传质:
-
好氧生物氧化分解:
-
曝气系统(通常位于池底) 持续向污水中充入空气(或纯氧),提供充足的溶解氧(DO)。
-
附着在填料上的好氧微生物(主要是细菌)利用溶解氧作为电子受体,将吸附到生物膜上的有机物作为“食物”和能量来源,进行新陈代谢。
-
有机物(以BOD?/COD表示)被微生物氧化分解,最终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物(如CO?、H?O)以及合成新的微生物细胞物质(生物膜增长)。
-
代谢产物与生物膜更新:
-
微生物代谢产生的CO?等气体释放到水体中,再随水流或曝气逸出。
-
随着生物膜不断生长增厚,内层微生物因氧气和营养传递受限而进入内源呼吸阶段甚至死亡。
-
曝气产生的水流剪切力以及老化生物膜自身重量的作用,会使外层老化的生物膜从填料表面自然脱落。
-
脱落的生物膜(称为“脱落生物膜”或“生物污泥”)随水流流出生物接触氧化池,进入后续的沉淀池(如二沉池)进行泥水分离。
-
脱落后暴露出的填料表面又会重新附着新的微生物,开始新一轮的生物膜生长,实现生物膜的动态更新。
总结关键要素与优势:
-
核心: 生物膜(固定化微生物)在好氧条件下氧化分解有机物。
-
关键组件: 填料(载体) + 曝气系统。
-
微生物状态: 主要呈附着态(区别于活性污泥法的悬浮态)。
-
过程特点: 吸附、传质、生物氧化、生物膜脱落与更新动态平衡。
-
主要优势:
-
生物量高/污泥龄长: 填料提供了巨大的附着面积,池内能维持很高的微生物浓度(生物量),且生物膜内微生物世代时间较长(污泥龄长),有利于世代时间长的硝化菌生长,因此具有较好的硝化(氨氮去除)能力。
-
耐冲击负荷: 高生物量和生物膜的缓冲作用使其对水质、水量变化的冲击有较强的耐受能力。
-
无污泥膨胀问题: 微生物主要附着生长,不易发生像活性污泥法那样的丝状菌污泥膨胀问题。
-
管理相对简便: 不需要像活性污泥法那样严格控制污泥回流比和污泥浓度。
-
剩余污泥产量相对较少: 由于生物膜内存在厌氧层进行内源代谢,且污泥龄较长,单位BOD去除产生的剩余污泥量通常少于传统活性污泥法。
简单来说,生物接触氧化法就是让污水流过挂满了“微生物地毯”(生物膜)的填料床,同时向水中鼓气供氧,“微生物地毯”上的细菌等“吃”掉水中的污染物,老化的“地毯”会脱落被清理掉,新的“地毯”又会长出来,从而实现污水净化的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