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学法除磷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,使水中的磷酸盐与药剂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物,从而实现磷的去除。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详细解析:
一、基本原理
利用金属离子(如 Al³?、Fe³?、Ca²?等)与磷酸根离子(PO?³?)结合,形成难溶性化合物,通过沉淀或过滤从水中分离。反应过程同时伴随混凝作用,强化固液分离效果。
二、常用药剂及反应机理
1. 铝盐类
- 药剂:硫酸铝(Al?(SO?)?)、聚合氯化铝(PAC)等。
- 反应式:\(\text{Al}^{3+} + \text{PO}_4^{3-} \rightarrow \text{AlPO}_4 \downarrow\)
- pH 条件:5.0~7.0(最佳范围,避免 Al (OH)?胶体干扰)。
2. 铁盐类
- 药剂:氯化铁(FeCl?)、硫酸铁(Fe?(SO?)?)、聚合硫酸铁(PFS)等。
- 反应式:\(\text{Fe}^{3+} + \text{PO}_4^{3-} \rightarrow \text{FePO}_4 \downarrow\) 同时,Fe²?在有氧条件下氧化为 Fe³?参与反应。
- pH 条件:4.0~9.0(范围较宽,适用性强)。
3. 钙盐类
- 药剂:氢氧化钙(Ca (OH)?,熟石灰)。
- 反应式:\(5\text{Ca}^{2+} + 3\text{PO}_4^{3-} + \text{OH}^- \rightarrow \text{Ca}_5(\text{OH})(\text{PO}_4)_3 \downarrow\)(羟基磷灰石,碱性条件下生成)
- pH 条件:>10.5(强碱性环境,需调节 pH)。
4. 辅助药剂
- 聚合电解质(如 PAM):增强絮凝效果,减少药剂用量。
三、工艺关键因素
-
pH 控制
- 直接影响沉淀物形态和溶解度(如钙盐需高 pH,铝盐、铁盐需中性偏酸性)。
- 需通过酸碱调节(如 H?SO?、NaOH)维持最佳反应条件。
-
药剂投加量
- 通常需过量投加(金属离子:磷摩尔比约 1.5~3:1),确保磷酸根完全沉淀。
- 投加方式:可在预处理段、生化段或深度处理段投加,末端投加(如二沉池后)更常见。
-
混合与沉淀
- 快速混合(1~3 分钟)促进反应,缓慢搅拌(20~30 分钟)形成絮体。
- 沉淀时间:1~2 小时,需保证固液分离效率。
四、优缺点对比
优点 |
缺点 |
① 去除效率高(可达 90% 以上),效果稳定 ② 操作简单,适应水质波动 ③ 可作为应急或深度处理手段 |
① 药剂成本较高,长期运行经济性低 ② 产生大量化学污泥(较生物法增加 30%~50%) ③ 可能引入金属离子残留(如 Al³?、Fe³?) ④ 需调节 pH,增加能耗 |
五、应用场景
-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:当生物除磷(如 A²/O 工艺)效果不足时,作为补充手段实现总磷达标(如地表水 Ⅳ 类标准,TP≤0.3 mg/L)。
- 工业废水处理:如磷肥、电镀、食品加工等行业,磷浓度高且波动大,优先采用化学法预处理。
- 应急除磷:应对突发磷污染事件(如河道、湖泊富营养化),快速降低水体磷含量。
六、注意事项
- 污泥处理:化学污泥含水率高、成分复杂(含金属盐),需与生物污泥分质处理,避免二次污染。
- 协同效应:常与生物法联合使用(如 “生物 + 化学” 除磷),降低药剂用量和成本。
- 水质影响:过量投加铁盐可能导致出水色度上升,铝盐可能增加水体铝含量,需控制残留浓度。
七、技术发展趋势
- 复合药剂:开发高效、低耗的复合型除磷剂(如铁铝复合盐),拓宽 pH 适用范围。
- 资源化利用:从化学污泥中回收磷(如羟基磷灰石作为肥料原料),实现 “以废治废”。
化学法除磷凭借高效、快速的特点,在磷污染控制中占据重要地位,但其应用需结合水质特性和成本效益,合理选择药剂和工艺参数,以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平衡。
|